“活著,是為了更好地奮斗和奉獻”——記全國模范退役軍人何繼榮丨湖南日報
|
|||
“活著,是為了更好地奮斗和奉獻”——記全國模范退役軍人何繼榮丨湖南日報 | |||
8月,瀏陽市退役軍人何繼榮獲得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稱號。 | |||
2024-08-16 來源:湖南日報新媒體 | |||
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志高 8月,瀏陽市退役軍人何繼榮獲得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稱號。 這是他再次摘得“國字號”榮譽。2009年,何繼榮獲評“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”,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。 如今,國家領導人接見的照片,懸掛在何繼榮辦公室的墻上。面對榮譽,想起犧牲的戰友,他熱淚盈眶:“活著,是為了更好地奮斗和奉獻。”
解甲建“新功”,打造煙花標桿企業 何繼榮1960年出生于瀏陽。1978年12月應征入伍,兩個月后便上前線,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。 “每一次戰斗都是生與死的較量。”何繼榮回憶,他參加過485高地戰役、扣當山戰役、涼山會戰等10余次戰斗。一次戰斗中,大腿中彈,但他強忍劇痛,爬行約1000米,完成了指令傳達任務,榮立二等功。 保住了性命,落下了殘疾。1982年,何繼榮回到了家鄉瀏陽,開啟人生“第二戰場”。 當時,供銷社營業員是人人羨慕的“香餑餑”,何繼榮卻主動請求到條件艱苦、效益不好的花炮廠工作。 因為,他忘不了戰友郭華輝犧牲前的囑托:“我想看看瀏陽煙花。”郭華輝就犧牲在他的懷里。 “哪里條件艱苦,就應該戰斗在哪里,這才是軍人!”何繼榮擲地有聲地說。 郭華輝使用過的軍號一直被何繼榮珍藏著,激勵他奮進。 1995年,他主導研發生產的禮花彈成功銷往西班牙,這是瀏陽花炮首批出口產品。 1998年花炮廠改制關停。“經驗和技術還在,大不了推倒重來,再開一個煙花廠。”面對困境,何繼榮迅速拾起曾經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心,東拼西湊籌錢,創辦湖南慶典煙花制造燃放有限公司。 從此,何繼榮更加“拼命”,不斷攻關新工藝,一有閑暇就探究煙花中的美學,鉆研煙花藝術發展歷程。 功夫不負有心人,他接連發表有關煙花藝術和企業管理等多篇論文,著有《煙花藝術發展時空》一書,榮獲省政府授予的“工藝美術大師”稱號。 他的慶典煙花制造燃放公司,也成了行業標桿,設計的眾多新型禮花彈遠銷歐美。“焰火國旗”“青年毛澤東”“錦繡瀟湘”以大、新、難、美,創下3項吉尼斯世界紀錄。 “慶典煙花”還成功承擔長沙橘子洲大型焰火晚會、第八屆全國運動會、澳大利亞APEC會議等大型活動的藝術焰火燃放,為400余人提供了就業崗位,累計創稅1.4億多元。
情系家鄉發展,熱衷人才培養、公益事業 近年來,為了讓中國煙花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,何繼榮陸續加大研發投入;還在政府支持下,創辦瀏陽煙火工匠學院,專門從事產品研發、工匠培訓和研學等,為瀏陽煙花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,引領行業發展潮流。 “在部隊,我是敢于沖鋒陷陣的戰士;回到地方,我也要爭當建設家鄉的能手。”何繼榮介紹,他研制了不少經典煙花作品,先后榮獲26項專利,其中“雙爆特效禮花彈”獲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,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。 培養人才和助力退役軍人就業,是何繼榮最看重的事。2021年,他特意創辦湖南方圓卓越職業教育管理集團有限公司,專門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和各類技術人才。 不久前,40名退役軍人順利完成為期3個月的焰火燃放員技術培訓,掌握了焰火燃放設備操作維護、焰火設計編排與創新,以及高層建筑、園林、水上場景的焰火燃放技術。這些學員一結業,便成了企業競相招攬的人才。 “我每年創造農業收入超過300萬元。”學員鐘修江說,接受培訓后,他回鄉創立了瀏陽市富業生態農場,目前發展來勢很好,還帶動了當地不少鄉親就業。 據統計,何繼榮近年來累計培訓退役軍人1200余人,推薦就業600余人,有200余人自主創業取得可喜成績,真正做到“退伍不褪色”。 何繼榮熱心公益事業,先后設立了“何繼榮慈善基金”“煙花文化發展基金”“何繼榮困難職工救助基金”等社會公益基金,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。 何繼榮公司的老員工梁清華告訴記者,每年何繼榮還會拿出數十萬元,慰問困難群眾、修繕學校、獎勵資助學生,“他做了好事,從來不留聯系方式。” 作者:趙志高 |
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