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燧文11月26日發文,再談“一刀切”式“禁炮”
|
|||
宋燧文11月26日發文,再談“一刀切”式“禁炮” | |||
2018-11-28 來源:宋燧文 | |||
所謂“一刀切”式的“禁炮”,是指不分地域、不分時段、不分對象一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政府行為。現在,一些地方政府就發布了這樣的硬性規定,即不論是主城區還是郊區,不論是人口稠密的市區還是人煙稀少的農村,不論是平時還是年節,也不論是市民還是農民,統統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。這種作法是對還是錯?是合理還是蠻干?有必要進行討論以明是非、以正視聽。 今年中秋之日,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、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在瀏陽舉行了<<煙花爆竹與節日習俗>>的全國學術研討會,中國社科院、北京大學、湘潭大學和幾個省市十多位專家學者宣讀了論文,筆者也在會上作了專題發言。現就“一刀切”式的“禁炮”問題,綜述一下專家的觀點,并談談自己的看法供諸君討論。 一、“一刀切”式的“禁炮”是對民俗文化的漠視 發明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煙花爆竹,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與我國各民族的民俗活動緊密地連結在一起,形成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文化情結。為什么廣大群眾歷來鐘情于煙花爆竹?因為“火熱”、“火紅”、“火爆”、“火辣辣”都是吉利語,有著滿滿的正能量。煙花鞭炮在燃放時有火、有光、有聲、有色,它所形成的綜合效應,正切合了人們追求興旺發達的心態,構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觀念。通過歷代煙花人不斷地傳承與創新、研發與提升,現在煙花爆竹品種已豐富多彩、美侖美奐。煙花噴放時向上升騰,搏擊長空,表達了人們“化黑暗為光明、化平淡為絢麗、化沉寂為熱鬧、化腐朽為神奇”的心理追求,并以其光彩奪目,絢麗壯觀的形式,穿越城市與村莊,穿越時間與空間,穿越歷史與現實,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溫暖元素。 眾所周知,時間是悄無聲息的,四季更替和晝夜循環,都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流逝。于是,先人將一年劃分為若干個特定的節日,以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,如春節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陽、臘八、除夕等等。其實,這只是一些時間段,與平時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不同。因此,必須通過有聲有色的活動和儀式,才能體現節日與平時的區別。而最能體現“有聲有色”的,非煙花爆竹莫屬。同時,一個人從生到死,也有一些屬于自己的節日或曰“人生節點”。因此也設置了一些如生育禮、新婚禮、遷升禮、壽慶禮、喪葬禮、祭祀禮和新居禮、開業禮等禮儀,這些禮儀也往往需要煙花爆竹助興。 煙花爆竹伴隨著傳統節日的興起而發展。春節期間,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。這種喜慶氣氛是通過豐富的民間活動營造出來的。家家戶戶貼春聯,掛燈籠,殺豬宰羊,拜天敬祖,吃團年飯,圍爐向火守歲,還要噼噼啪啪地燃放煙花爆竹。元宵節也是如此,除吃湯圓、掛燈籠、辦燈會、猜燈謎、踩高蹺、舞獅龍之外,放煙花爆竹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,因為只有煙花爆竹才能使“鬧”達到極致,掀起狂歡的高潮袁 由此可見,煙花爆竹與民俗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密切的聯系,如果沒了煙花爆竹,民俗文化將黯然失色。這種習俗早已影響到世界各地,一些國家在他們的圣誕節、國慶節和其他重大節慶時,也用來自中國的煙花爆竹助興。如果這種民俗文化被“一刀切”了,豈不是數典忘祖嗎?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1月25日正式公布實施的《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》,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、滋養文藝創作、融入生產生活,并提出了一系列相關重點任務和措施,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,豐富春節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,形成新的節日習俗。試想,如果沒了煙花爆竹,又怎么奢談“豐富”呢? 二、“一刀切”式的“禁炮”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 “禁炮”論者認為,煙花爆竹不屬傳統文化的范疇,沒有什么文化含量,甚至斥之為“陳規陋俗”。持這種論調的,不是在睜眼說瞎話,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無知!恩格斯說:“在中國,還在很早的時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劑的混合劑制成了煙火劑,并把它使用在軍事上和盛大的典禮中。”恩格斯所說的這種用于盛大典禮的“煙火劑”,其實就是指中國煙花。可見,我國的煙火發明比西方國家要早好幾百年,西方的火藥是在中國的基礎上發展的。可見,中國煙火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。
煙花爆竹不僅體現在民俗文化中,而且在文化藝術殿堂也有著重要的地位。古往今來,贊頌煙花爆竹的詩詞多達幾百首,堪與《唐詩三百首》媲美。唐代詩人陳去疾在《踏歌行》云:“鴛鴦樓下萬花新,翡翠宮前百戲陳。天矯翔龍銜火樹,飛來瑞鳳散芳春。”宋代詩人辛棄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描繪了元宵節煙花競放的美麗畫卷,成為千古名篇:“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,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”元代詩人趙孟頫在《贈放煙花者》的詩中不僅贊美了煙花,而且贊美了燃放煙花的工匠:“人間巧藝奪天工,煉藥燃燈與晝同。柳絮飛殘鋪地白,桃花落盡滿階紅。”明代詩人劉重慶在《夜觀煙火》中寫道:“飛甍遙望如平樂,曲巷相逢似狹斜。百枝燃火龍銜燭,七彩絡纓鳳吐花。”清代詩人顧太淸在《乙未元日》吟誦:“聲聲爆竹散林鴉,煙火春城千萬家。碧瓦才臨新日色,宮鐙未剪去年花。……”至于王安石那首《元日》,簡直是家喻戶曉了,現代詩人柳亞子、謝覺哉對天安門前的璀璨焰火,更是忘情歌頌。正因為煙花爆竹是文化、是藝術,才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,才會有如此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! 毛主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個春節里,叫身邊工作人員在中南海院子點燃爆竹,讓他們高高興興過個年;1959年,為了國慶十周年生產出高品質的焰火,周總理親自批示北京禮花彈廠進行科技攻關,還請北京理工學院派火工專家協助工作;鄧小平同志在春節里跟兒孫一起觀看煙花,享受著天倫之樂;江澤民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接見花炮界的全國人大代表楊仕偉,還跟她親切地握手合影留念;胡錦濤同志在北京房山縣親自舉著竹竿與孩子們一起燃放爆竹,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弘揚傳統文化,開啟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。可見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是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。 也正因為煙花爆竹是文化、是藝術,2016年國務院才下文明確把它與文房四寶、竹藤、絲綢、瓷器、漆器等一起為傳統文化產品,并在《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(2016-2020)》中把它們列為保護和發展的重點項目,說明它已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。難道我們可以視而不見、妄加否定嗎? 三、“一刀切”式的“禁炮”是對煙花藝術的損害 自改革開放以來,經過花炮人殫精竭慮,不斷努力,將煙花爆竹從民間娛樂產品升級為文化藝術產品,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、2009年國慶60周年天安門慶典、2010年上海世博會、廣州亞運會,在2012年長沙中博會和2014年北京APEC峰會等國際國內頂級盛典縱情綻放、一展風采。而且,她一次又一次走出國門,在悉尼奧運、倫敦奧運和多國的國慶以及國際賽事中屢展英姿,在這些稱得上世界經典的焰火晚會上,向國內外億萬觀眾和世界各國元首展現了中國煙花的精彩藝術,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花炮行業的強勁發展和花炮文化的廣泛傳播,為樹立民族品牌、提升花炮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。這難道這不是煙花藝術的功勞與榮耀嗎?難道不是中國文化的自豪與驕傲嗎?特別是上合青島峰會焰火的成功燃放,習近平總書記批示指出: “上合組織青島峰會辦得很成功,體現了世界水準,展示了中國氣派。” 然而,正當花炮產業步入健康發展、為“中國制造”增光添彩之時,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的困境,以致舉步維艱、進退兩難。這是否行業本身出了問題?當然不是!而是某些人的思維和眼光出了問題,在執行政策上出現了偏差。現在,已不只停留在“是禁還是放”爭議的層面,而是許多地方制定了嚴厲的禁令,而且層層設卡。也就是說,人為的“大氣候”變了,導致對煙花爆竹這一傳統產業面臨沉重的打擊。 元旦春節臨近之時,本來煙花爆竹已進入銷售旺季,但目前卻是“門前冷落車馬稀”。有人作了調查,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,內銷量下降40﹪以上。在往年這個時候,主產區各企業都在馬不停蹄地在全國各地跑訂單,因為許多城市在陽歷新年或春節期間,習慣舉辦一場絢麗多彩的焰火晚會。但現在的情況也變了,能跑成功的屈指可數。銷售受阻,庫存積壓,貨款難回,資金周轉不暢,這種情況對花炮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。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如果花炮產業受到摧殘,煙花藝術又如何發展?現在,日本、意大利等國的煙花生產發展強勁,據說日本還想將煙花列入世界申遺項目,如果中國的煙花企業遭受打壓,后果將不堪設想啊。 現在,黨中央、國務院一再強調要保護民營企業、發展民營經濟,而花炮企業就就是民營企業中的一支勁旅,為國家的出口創匯立下了汗馬功勞,難道我們能坐視這個影響深遠的大民企走下坡路嗎? |
|||
|